ENGLISH
当前位置: beat365官方网站 > 校友之家 > 杰出校友 > 正文

公卫人物严镜清:回忆我走上预防医学道路的经过

发布日期: 2019-10-14


我在童年时,就有志学医。在医学院尚未毕业时就决定从事公共卫生即预防医学工作。毕业后历任各医学院公共卫生学教职。抗战时曾在国民党卫生署工作数年。解放后在北京市从事卫生工作,“文革”后任北京市卫生局顾问至今。已垂垂老矣!

以上所述,只是表面上的过程,不都是详细的实情。我有志学医,并不是因为我对做医生、治病救人有志向,有抱负,而是因为当时我的家庭与社会境遇使我走上了这条道路,找一个能不求人的职业。

1906年我出生于宁波一个书香家庭。幼年时,父母亡故,家道中落。当我在高小上学时,就是一个穷学生。家境虽然贫困,但我大哥(严子端先生)坚持让我升中学,并决定让我以后学医。其目的是让我找一个“我不求人,人来求我”的职业。所谓不求人,就是有职业,有专业技能,经济来源可靠,生活有保障,不必为五斗米折腰,可以维持平民的尊严。我大哥为人耿直,虽然品学兼优,但难免持才傲物,出言不让人。他虽有化工方面的专长,但必须因人成事,总是用非所学,时常失业,更多的时间是在中学教书。以他的个性,不求人的职业是合适的,因而他也认为对我是合适的。

1924年我从上海澄衷中学毕业,暑假时考入了协和医学院。当我进入协和医学院,则好像进入了另一个天地。该校在教学、科研及生活上设备的精良,学术空气的浓厚,教学上的严格,对学生注重培养自己观察、亲自操作做实验的能力,强调数量、质量、准确性,对学习有严格的合格标准,不合格的就被淘汰。

医学预科3年中,主要学习数理化与生物学。前者的学习使我了解到宇宙之无限大与物质构造的奥秘,这是一个前所未知的理知世界;后者的学习使我了解到亿万年来物种与人的起源与进化,这又是一个理知世界。对这两个理知世界的窥见与初步认识,会给每一个人以似乎是遗世出俗的诱惑与倾向,觉得自己更渺小了,使得人世间不求人的打算宛如浮云。医预科结束后,由于学习解剖学的单调与厌烦及我对理知世界的倾慕与向往,我曾想放弃学医,改学物理。不过,由于生活所面临的问题,终归我仍然是继续学医了。

在协和医学院学习,有股风气即是:1.学生必须认真学习,取得优秀成绩,这是光荣的,考卷不及格则被淘汰;2.学习的目的是做专家、教授、科学家;3.开业行医似乎不是目的,或只是次要的,因之毕业后开业行医者为数极少,多数则在临床科或基础科继续进修,成为专家教授。这股学风陶冶着我,把我原有的开业行医,可以不求人的打算似乎扫荡光了。

当我临毕业时,少年气盛,自高自大,并没有把行医谋生以及不求人的思想放在心上。古人有言:“平生之志不在温饱”,我虽从未说过,然心向往之,实则志大才疏。在选择医学专业时,自以为临床医学层对患者有益,但效率不高,对国家贡献不大。这是一个方面。

当时我国疾病流行,人民体弱早死,有“东亚病夫”之称。要改变这种情况,当然必须从预防着手,从各有关方面倡导推行各项卫生工作。兰安生教授的讲课是非常生动的。随着教课的进行,人们不仅学习卫生学所包括的学术与技术,也可以领会到推行卫生工作的步骤、轮廓与效果。我想象这较能迅速改变不卫生的情况,对国家的贡献较大,也就是今天所说的较大的社会效益,似乎暗合自高自大的自我估计。这样,我就走上了预防医学与卫生工作的道路。今已50余年。

在协和上学就基本上决定了我一辈子在医务界工作,即以医为业。这个以医为业,过去指的是开业行医,即以医术治疗病人。从前称颂医生为良医良相,仁术济世;现在则以医学为人民服务,心安理得,生活无忧。普通人总得有个职业,医学是个好职业。当然,我不求人,人来求我,是旧社会的所谓的清高思想,如果作为现代社会上的主导思想那必然是错误的。人类社会是所有人各尽其能,互相合作,互相依存,根本不可能有完全不求人的人。为人民服务是正确的优秀的思想。

记得在抗战时,我在成都中大医学院任教,当时通货膨胀,物价高涨,单靠教授的工作不能维持生活,还得在一个单位兼职诊病,以其收入弥补不足。当时自叹,还是治疗医学好,预防医学商品价值低。当然,那是战时,是非常时期,但无论如何,从谋生方面来讲,预防医学确不如治疗医学。

1949年新中国成立,我在北京市担任卫生工作,终于使我长期学习的预防医学专长得以施展,实现了我的抱负。我已另有一文叙说我在这方面的工作,将在北京市解放40周年纪念刊上登出,兹不赘述。

1949年12月当我在北京市各届人民代表会议上被选为市政委员时,人民日报曾在头版刊出报道,并附有照片及简历,当我的大哥看到这个报道时,他是比我还要欣喜。这表明他为我安排学医,从而走上预防医学的道路是正确的。

古人有言,“行年50,而知49年之非”。“文革”时,在“牛棚”中,牛棚无异于反省院,忧愤促反省,时常子夜就醒,辗转不寐,我判定我从社会所得的多,而我所做的贡献却微小,引以为愧!这是我时常强调客观环境,而主观努力少的结果。古人云:少壮不努力,老大徒伤悲。我已晚矣,愿后来者幸勿河汉斯言!


(本文载于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88年第22卷第5期第295-296页)